在网店、朋友圈微商,或是走进一些线下商贩市场、临街小店,不时能看到绑着假“得物防伪扣”、带有假冒“鉴别证书”的商品。不仅这些商品为假,这些“防伪认证”的包装也都是仿冒的。就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,一起侵权得物“防伪包装”案件入选了全国十大商标行政保护典型案例,引发关注。
“仿冒得物包装”被执法机关作为典型案例惩处,在刑事司法层面也在“从严”打击。2021年,上海市警方成功破获“仿冒得物包装” 案,抖客网,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。最终,该案被定性违法行为情节严重,部分被告人最高被判处三年六个月有期徒刑,被告一审不服上诉,被法院驳回。该案不仅明晰了相关案例的定性量刑标准,还为严厉打击类似犯罪活动树立典型,被选入2022年上海十大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。
(图:媒体对“仿冒得物”包装案进行报道)
“得物平台的查验鉴别服务,以及基于此的得物鉴别证书、防伪扣等‘防伪套件’,均具有保障用户正品消费服务的价值。得物‘先鉴别,后发货’的创新服务模式及其商标,也因此具有明确的消费者口碑和服务价值。” 浙江省数字法治研究会副会长高艳东表示。
在“提振消费”成为扩大内需、稳定增长的关键之年,依法保护得物“先鉴别,后发货”口碑,以及具有知识产权的“防伪包装”,不仅对提振消费具有典型意义,同时,也是响应两会精神,切实保护新型购物平台的创新举措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针对电子商务、App运营等新领域、新业态进行适应性调整,既是当下的重要课题,也是对以得物App为代表、提供创新服务的新经济企业的有力保护。
作为得物独有的一套交付标准——包括极光蓝包装盒、黑色Logo胶带、防伪扣、鉴别证书在内,背后代表着商品已经过得物严格的查验鉴别。以运动鞋为例,官方的“得物App包装套件”会搭配得物App平台上售卖的运动鞋发给消费者。在“得物App包装套件”上,则会有一个验证二维码,消费者可直接使用得物App扫描二维码,查看官方出具的正品认证信息,相当于这双鞋的正品“身份证”,所有得物App上出售的商品均有”一物一码”。
“在得物购物是正品保障的符号,但自己的假货过不了得物鉴别,所以只能在假包装下功夫,”广州某商家曾对记者透露,不法团伙仿冒“得物包装”都形成了产业链。通过制售假冒的“防伪包装”,试图为假货“改头换面”非法牟利。
“比如,有专门生产仿冒‘得物防伪扣’的团伙,网店接单,当天生产,当天发货;有生产销售仿冒‘得物防伪套件’的团伙,出售给下游制假商,包装假冒伪劣商品进行销售;还有不法分子制作用来验证商品二维码的假网站,形成一整条违法作业的产业链”,然而这些团伙,被刑事司法、行政执法部门合力打击,一一落网。
2020年底,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会同虹口公安分局成功破获一起侵权得物“防伪套件”案,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,查扣仿冒的得物App“防伪套件”共计130余万件。该案于2021年在上海判决,被告人被判有期徒刑一年至三年六个月不等;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间,广东佛山的犯罪团伙制造并通过三家线上店铺对外销售假冒得物“防伪扣”共计30余万个,共销售10余万元,今年4月7日,上海杨浦法院宣判,王某甲、王某丙2名被告人,犯非法制造、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,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、缓刑三年,并处罚金。
(图:上海杨浦法院庭审宣判现场、判决书)
2021年,得物App联动河北警方,在一个月内破获了一起通过仿冒“得物包装”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案,捣毁两个售假窝点,抓捕两个涉案团伙,现场查获超过3.7万双带有仿冒“得物包装”的假冒品牌运动鞋,查实涉案金额数千万元。
同年,国家行政执法部门也出动了。北京市东城区市监局在北京某市场查处假冒“NIKE”商标标识运动鞋,运动鞋鞋盒内附有仿冒的“得物鉴别证书”,当事人同时侵犯了“NIKE”的商品商标权以及“得物”的服务商标权被处以没收侵权产品并罚款3万元。
“得物App‘先鉴别、后发货’的新经营模式,保障消费者安心购买正品商品,需依法保护其口碑和信誉。” 杨浦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罗宾表示,“如果大家看到网店或者商场售卖‘得物防伪扣’或者包装,警惕是制假商仿冒,请一定要到正规的App、官方的购物平台进行消费,官方所带有的‘防伪套件’才具备正品保障意义。”
杨浦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黄莺则表示,“若这些假冒得物防伪包装不断流入市场,将为其他不法分子的制假、售假大开方便之门,不仅会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亦会严重损害‘先鉴别,再发货’的新型购物平台所建立起来的商品口碑及商业信誉。”
“仿冒得物包装”案定性和量刑从严,依法保护“先鉴别,后发货”服务价值
“以前是品牌被仿冒,现在平台被仿冒,”罗宾检察官称,“正是因为得物平台的‘先鉴别,后发货’,保障消费者安心买到正品,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。”得物的商标,因其本身业务包含有“鉴别”服务,为商品品质做了背书,也通过商品价值的提升体现服务对于商品的赋值,此服务商标因此也与商品本身无法分割。”为此,“制造、销售注册商标标识是制假、售假产业链的重要环节,不仅严重扰乱了国家对商标的管理秩序,还侵犯了得物App对注册商标的专用权。”罗宾警示。
然而,对仿冒“得物包装”案件的侵权定性和量刑,此前难有统一标准。得物官方的防伪包装,并不作为商品在市面上销售流通,不像品牌商品本身具有明确的价值界定,因此“在以往法律实践中,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难以真正体现服务商的品牌价值。” 高艳东分析称,近年来,数起仿冒“得物包装”案件的司法判例,给商标标识侵权案的裁量树立典型,肯定了得物等平台的服务价值,及其服务商标权益,保护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对同类型案件的办理具有示范意义。
入选2022年度上海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的林超敏等人制售假冒得物App“防伪套件”案,即是一个典型。该案是警方破获的上海首例平台包装标识被侵权案,被告人因构成非法制造、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,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三年六个月不等,并处罚金,违法所得予以追缴,查获的假冒包装套件均予以没收。一审判决后,部分被告人不服一审判决,向上海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,二审法院经审理后,裁定驳回上诉,维持原判。
“根据《刑法》第215条规定:“伪造、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、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,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情节特别严重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” 本案中,部分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最高三年六个月,对照情节属“特别严重”处理。
原标题:【仿冒“得物防伪扣”违法!行政执法、刑事司法合力打击】 内容摘要:在网店、朋友圈微商,或是走进一些线下商贩市场、临街小店,不时能看到绑着假“得物防伪扣”、带有假冒“鉴别证书”的商品。不仅这些商品为假,这些“防伪认证”的包装也都是仿冒的 ... 文章网址:https://www.doukela.com/keji/221457.html; 免责声明: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 |